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房产 >> 滚动新闻 >> 浏览文章

美国如何治理“毒地”

发布时间:2013-6-30 8:45:22 来源:羊城晚报广州 【字体:

美国如何治理“毒地”

铁桶谷污染事件的历史图片

美国如何治理“毒地”

被人们称为“超级基金之母”的洛伊丝·吉布斯在大学演讲,她是爱河化学物污染事件的受害人

美国如何治理“毒地”

□建安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镉大米事件”,实质就是土壤污染危机的体现。目前,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严重的“公害”,治理工作将任重道远。

两百多年的美国工业发展史,在其国土上留下45万块各类污土。美国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治理工作,许多经验值得借鉴,而将被污染的所有国土清单放上网站供人查询是目前我们最需学习的,因为这是迈开治理工作的第一步。

1

爱河土壤污染事件的后果:癌症、流产和出生缺陷比例超高

洛伊丝·吉布斯1951年出生在纽约州水牛城。当她21岁的时候,和丈夫一起搬到了尼亚加拉市,在当地的低收入与中产家庭混杂的住宅区安家落户。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安在了一块埋藏着大量有毒化学品废弃物的土地上。

早在19世纪末期,一个名叫威廉·拉夫的实业家,想要利用尼亚加拉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因故未能实现,后来就计划开凿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运河,但是因为资金问题,只开挖了不到两公里长、15米宽的一段就半途而废。

这一荒废地段曾经是当地儿童戏水的池塘,后来变成市政当局和驻军倾倒废弃物的垃圾场。从1942年到1953年,虎克电化学公司用它来储存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各种酸、碱和氯化物的大铁桶或塑料桶堆放在防渗的河床里面,总计大约两万吨。虎克公司后来把这块地方用粘土封盖起来,成了一块荒地。

上世纪50年代该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人口剧增。尼亚加拉市教育局不顾虎克公司的警告,坚持取得这块地方的所有权,在这里及其周边建造了两所学校,剩下的地盘则卖给了开发商建造住房,洛伊丝的家就位于这里。

因为建筑和道路工程破坏了原来运河的护壁以及上面的封土,使得地下埋藏的化学废物渗透出来,尤其是在雨季,甚至住家房屋底层都可以发现有油污和各种颜色的污水。地表花草枯萎,小动物乃至宠物死亡,孩子和大人莫名其妙地发病,逐渐引起了舆论和公众的关注。

先是在1976年,连续几年多雨,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一家报纸的两名记者在住家地下室的集水井里面发现了有毒的化学品污染;1978年初,另外一名记者布朗就此调查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拉夫运河(汉语意译为爱河)化学污染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重大事件。

当时洛伊丝还只有27岁,她7岁的儿子头年到位于爱河上的小学上学,年底就犯了癫痫病,出现哮喘、尿道感染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通过布朗,洛伊丝了解到她和邻居居住在一个对人体健康极具危害的化学毒物坟场之上。纽约州政府卫生局的调查也发现这个地区居民的出生残障、流产、癌症和基因性疾病比率超高,例如1979年该地区17位怀孕妇女当中只有两位正常分娩,而有4位流产,两个死胎,9个新生儿有生理缺陷。

过去从来没有参与过社区事务的洛伊丝积极行动起来,和邻居们成立了爱河业主委员会,向地方、州和联邦政府投诉,甚至申诉到总统那里。但是各级政府层层推诿,虎克公司则声称自己没有责任,因为当年土地转让时就已经明确说明了所堆埋的化学品有毒,该地块应该封闭,远离人畜。

洛伊丝与业主委员会不懈地抗争,要求政府对搬迁给与合理的赔偿,曾经一度将联邦环保署派来的官员扣留为人质。1978年是卡特总统争取连任的大选年,洛伊丝和她们的爱河业主委员会得到全国舆论的普遍支持,卡特总统先是承诺由政府买下爱河地区居民的住房,后来在纽约市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统又接受了居民们要求政府给他们在异地购房提供低利率的优惠。

爱河事件引发了全国性讨论,人们陆续揭露出在工业化过程当中积累的成千上万个有毒垃圾掩埋场,其中著名的还有一个肯塔基州的“铁桶谷”。最终由国会立法,建立了专门“超级基金”,由环保署负责处理过去遗留的有害废弃物。并且规定,那些排放废物的公司,即使当时符合法律,仍然要受到追诉,承担清除污染的责任。

2

铁桶谷环境灾难事故,治理40多年还在继续

爱河事件发生于1978年,因为事件中心位于具有规模的城市,该城市又因尼亚加拉大瀑布而名声在外,加上事件影响到一大片社区,大约800户居民不得不搬迁,而且以洛伊丝为代表的爱河业主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不懈地抗争,所以它成了环保意识从专家学者走向普罗大众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时间更早一点,还有一件涉及面更加广泛、影响更为深远的事件,那就是肯塔基州的铁桶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化工产业取代传统的钢铁和机械行业,成为时代的新宠。自从杜邦公司发明尼龙之后,各式各样的化工产品从军用、工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套着尼龙丝袜的美腿炫耀在时代广场,塑料贴面遍布在客厅办公室和汽车内壁,以及滴滴涕和除草剂喷洒在中西部大片农田的时候,化工巨头们创造了时髦的口号:化学使生活更美好。

据统计,有机合成化工产品从1940年不到1000万吨增加到上世纪60年代年超过3亿5000万吨。化工行业不但产品会成为废弃物,而且在制造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占原材料总量20%左右的废物。曾经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为没有严格的立法,当地方政府经管的垃圾场开始拒绝接收化工厂的废物之后,这些企业就到处委托私营废品回收公司帮他们处理废弃物。

据联邦环保署的调查统计,全美国有超过1700个严重污染的“毒地”,铁桶谷就是最早引起全国关注的一个典型。肯塔基州布利特县的乡村地区有一个私营的废品回收站,经营者是一个叫做泰勒的人,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化工企业那里把那些55加仑的大铁桶和塑料桶的废弃物品,拉到这块占地140市亩的场地。

当时政府还没有关于化工废弃物的管理规定,泰勒他们就在地上挖了一些大坑,将那些油漆、稀料之类的废物倒进去,能烧的就放火烧掉,能埋的就埋掉。这中间,在1966年11月发生了一场大火,消防队花了一个星期才将火灾扑灭。1967年,肯塔基州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局首次将泰勒的回收站记录在案。从那时起,直到1977年泰勒去世,他既不理会环保局的起诉,也从来没有去申请运营执照。

爱河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对环境污染的关注,铁桶谷也因此而臭名远扬。1979年联邦环保署开始介入,1980年州环保局确认了6个负有责任的企业,并且开始将那些危害性最大的和已经破损的1800个大桶运走处理,随后的清理工作又处理了大约4200个铁桶。整个治理工作一直持续了10年左右,投入了140万美元,有40多家石油公司、化工企业和汽车制造厂被查出需要赔偿。

直到1996年,铁桶谷才从国家的优先治理名单上除名。但是2003年和2008年的跟踪监测又发现浅表水层有多氯联苯存在,甚至从地下还发掘出漏网的铁桶,所以治理工作仍在继续。

以爱河事件和铁桶谷为代表的环境污染事件唤起了民意,使得国会通过相关法律。与此相应的是,不但老牌的环保组织成员激增,而且全国各地诞生了许多新的民间团体,在每年的地球日那一个星期,占美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的人会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

3

178个军事核心机密单位也上国土污染清单任人查阅

确认哪里的土壤被污染并加以清除,是一项耗资巨大、旷日持久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但首先需要知道这类污染的分布。为此,美国环保局在它的网站上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做“国土(污染)优先(治理)项目清单”。

制定这份清单的依据,是1980年制定的“环境(污染)全方位应对、赔偿和责任法”。根据这个法律,联邦政府设立了一项基金,叫做“超级基金”,用于严重国土污染的治理项目,所以人们又把这项法律叫做“超级基金法”。

环保局网站上的超级基金项目清单最近的更新日期是2013年2月6日,一共列举了1730个污染地点,其中已经完成污染治理的有364个,被提出但尚未确认的有54个,已经确认并正在整治的有1312个,任何人都可以登录上述网址检索这些污染项目的情况。这里面有178个是美军各军兵种的基地,包括导弹核武器研究和制造等核心机密单位。

住在华盛顿地区的人大都知道,南郊距离市中心不到60公里的匡蒂科有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重要基地。该基地的污染情况相当严重,污染水平达到50分,大大超过纳入超级基金优先治理项目的下限28.50分。

环保局与海军部达成协议,从1998到2011年对匡蒂科基地内200多个地点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很多是基地建立近百年来倾倒填埋废弃油漆油料和杀虫剂等的地方,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构成污染,而且影响到邻接的波托马克河。

虽然基地在这次调查之前就已经着手对污染进行整治,大部分地点经过治理已经达标,但是仍然有多个地点需要进一步治理,包括1号地标的杀虫剂掩埋场地和5号地标老混凝土搅拌厂的多氯联苯污染。

通过环保局网站的链接,可以查到该基地关于上述两个地点的治理计划书。军事或国防重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社会的重视,同爱河、铁桶谷等民企造成的重大污染事故一样,也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抗争、司法诉讼直至制定或修改法律的艰难过程。

距离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中心不到20公里的地方,曾经有一座制造氢弹钚引爆器的大型军工厂。工厂不但曾经将放射性废物就地掩埋,有的储存罐泄漏导致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而且数次发生放射性钚的操作事故,严重的甚至使得整个车间大楼报废,放射性尘埃飘散到周边地区。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起,反战反核运动人士在工厂周边多次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社会的抗争最终导致司法部门介入。1989年6月,联邦调查局与环保局联手,骗过装备精良的警卫,对该厂进行了突袭检查,后来科罗拉多州为此设立该州有史以来第一个特别大陪审团进行秘密审判。最终该厂被关闭,厂房被拆毁,污染物料运往联邦政府的放射性废物储存地点。

经过10多年的治理,这所军工厂所在地的一部分现在已经移交给国内资源部的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并建起了一个国家野生生物保育区。

4

公民随时可查看自己的居所是否“毒地”

上面说的1730个污染点,只是美国污染最严重的土地,它占美国污染问题土地的一小部分,另外那一大部分问题土地遍布全国各地,最主要的就是所谓棕地。

棕地就是棕色地块,指的是一块土地存在或可能存在有毒物质或污染物,如果要对它加以扩建、重建或重新利用的话,情况会比较复杂。也就是说,它们的污染情况还不像超级基金项目那样严重,如果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进行改造,这种地块是可以重新开发利用的。

因此,在美国环保署网站,还有一个互动地图,题目就叫“我所在社区的污染治理图”,上面显示了全美国各类污染地块的位置,人们可以通过该图的选项选择污染的不同类型,查看自己所在的地区,还可以点击单个地块的标记查询污染类型,同时它会显示相关链接,可以进一步检索该地块的详细情况,包括地点、面积、评估、治理现状和治理结果等。

在美国,棕地很多是工业化时期的产物。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环境破坏的恶果,冒着黑烟的烟囱,钻井喷出的原油,甚至工厂向江河湖海排放的污水,都被很多人认为能给当地带来了工作机会。

两百年积累下来,据环保署的统计,全美国现在大约有45万块棕地。这种地块有不少在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老工业区,现在很多已经废弃,原来的工厂厂房设备早已破败不堪,锈迹斑斑,人们给它送了一个头衔,叫做“锈带”。

棕地治理于1995年启动,是联邦政府、州政府、社区以及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项目。联邦政府通过环保署提供一笔主要用于环境评估的启动资金,也提供污染治理的贷款,如果治理包含绿地建设、社区休闲设施或其他非营利项目,也可以申请联邦政府的资助。

费城东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城镇叫做本萨勒姆,在它辖区内,位于95号公路与特拉华河之间有一个18公顷的地块,就是所谓锈带内的一块棕地。20世纪早期那里是造船厂,二战期间被联邦政府征购,建设了一个铝厂,还生产炼铝用的助熔剂,后来成了化学工厂,在那里勾兑用于清洁剂与润滑剂的化学品,以及分装制冷剂和盐酸。近百年作为工业用地,那块地里残留了不少有害物质,不但重新利用有困难,而且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与物业价值。

这个地块被列为棕地后,本萨勒姆开发公司与当地一家地产商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申请到联邦和州政府的资金援助,包括州政府与镇政府的30万美元、联邦环保署的棕地治理基金117.5万美元。有了该笔启动资金,该项目又获得了530万美元的贷款。

经过清污治理,将百年来积累在本萨勒姆南部滨河地区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多环芳香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农药和砷等进行了清除处理,消除了对周边地区将近6万居民的健康威胁,目前已经进入综合开发阶段。

据环保署的统计,棕地项目自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两万多个项目完成了评估,治理完成了854项,有将近1.6万公顷土地变废为宝,可供开发。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fc/gdxw/10917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