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外汇 >> 全球汇市研究 >> 浏览文章

塞浦路斯脓包或引发大规模南欧挤兑危机

发布时间:2013-3-19 10:24:00 来源:金融界网站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银行最怕挤兑,但一旦来临,就如同海啸,挡也挡下住。金融界有句行话:挤兑是不理智的,但挤兑一旦开始,所有的人都会冷静下来,变成理智的参与者。“把钱拿出来!”,是挤兑者采取各种手段都要达到的目地。

  本周六刚刚结束的欧元区财长会议,就是这个不理智行为的触发点。在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和一系列的幕后协商之后,欧元区财长们做出决议,要求塞浦路斯对银行储户课征税款,以10万欧元为线,视存款余额分别征收6.75%和9.9%的重税。欧盟准备借此手段,筹集58亿欧元,用于部分解决塞浦路斯面临的财政危机。

  据悉,即便是如此重税,也是塞浦路斯总统和财长在亲赴布鲁塞尔协商之后,才获得的“特殊优待”。此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的建议,征税比例分别是30%和40%,听上去就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数字。

  消息传出,塞浦路斯全岛居民陷入恐慌,银行自动取款机前排起长队,现钞提领一空。就在记者发稿的同时,大规模挤兑潮正在酝酿。由于整个塞浦路斯的7成银行业务都集中在两家手里,分别是塞浦路斯人民银行和塞浦路斯银行。如果这两家银行被挤垮,整个塞浦路斯分分钟都有可能破产。

  同日,总统阿纳斯坦夏季斯向塞浦路斯全体居民发布电视讲话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此前,阿纳斯坦夏季斯还曾下令封停所有塞浦路斯银行电汇网络出入口,以避免有人提前撤资,引发更大的动荡。在金融市场眼中,这种禁止转帐的手段,是只有在战争期间才会启用的临时策略,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急。

  分析人士指出,塞浦路斯的人口不到 80万人,整个经济总值约为180亿欧元。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脓包,却有可能要了本已经脆弱不堪的欧元小命。

  欧盟不是自由港,热钱来去不自由

  货币市场给欧元财长会议塞浦路斯决议起了个名字,叫“拔头皮”。意即雁过拔毛。市场已经深深理解了财长会议背后的逻辑-----决议本身拔的是那些不愿意声张的“大户之毛”。

  这些大户,主要来自俄罗斯。自塞浦路斯加入欧元区以来,该国借助欧元区地理优势,以不问、不闻、不打听的市场监管理念,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资,以免息、免税的优惠方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新的“金融离岸自由贸易港”。

  自金融危以来,在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期间,塞浦路斯的银行资扩大了一倍,使整个银行业资产达到了约1200亿欧元的水平,是GDP总产值的7倍。来自俄罗斯的“热钱”,利用欧元区国债危机,高度使金融杠杆,对各类欧元区金融资产,特别是希腊国债进行投机炒作,以达到赢利的目的。但这些热钱的快速进出,对整个欧元区的金融稳定机制形成了巨大的威胁。统计数字表明,14%的塞浦路斯银行帐户属于俄罗斯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目前在当地定居的俄罗斯移民。据悉,仅在塞浦路斯第二大城市利马索尔,就约2万名俄罗斯富人居住,占当地人口的七分之一之众。他们的身份几乎都是塞国的常驻居民。

  俄罗斯资金一般取道希腊,再涌入塞浦路斯,之后流向世界各地。目前在塞浦路斯的金融系统中,俄罗斯资金约为250亿欧元左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资金颇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欧盟曾经指责这些热钱进入塞浦路斯的主要目地是为了逃税和洗钱。

  欧盟的目的是试图通过此次解决塞浦路斯债务危机,顺便打击俄罗斯热钱的洗钱业务。统计表明,对俄罗斯商户拔头皮的的效果约为20亿欧元。但是,由于手段太过严厉,必将伤害到平民的利益,且有引发南欧地区银行挤兑潮的风险。所以,这项策略能否得到顺利实施,他对欧元的影响有多深刻,至今仍然是个未知数。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