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房产 >> 地产博客 >> 浏览文章

国五条缘何引发政策的反向效应?

发布时间:2013-4-8 9:30:35 来源:网易博客 【字体:
国五条的推出,显示了新一届政府承上启下,继续调控楼市的决心。然而,一个余月来的市场实践证明,国五条受到社会广泛的质疑,“老瓶装新酒”,在争议扩大的同时,使得那种有形成无形的“抗性”变得更加激烈。
而2013年3月1日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收紧购房银根,继续采取限购措施等,被称为国五条实施的细则。在这其中,对二手房交易的个税征收,拟由原交易额的1%,调整为按差额的20%征收,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敏感迅速传播,以至于又一次造成国人心中的“痛楚“,让购房者再度陷入无奈之中,把如何保障民生权益又一次推向风口浪尖。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新年楼市五项调控措施: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抑制投机投资性购买;增加普通商品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
自2009年12月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楼市已历经包括本次国五条的五次调控大政策升级措施。2010年的调控最为频繁,分别有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2010年4月的“国十条”、2010年9月的“九二九”新政;2011年的“新国八条”。期间,由于政府部门感到调控初见成效,特别是关于民生切身利益的“高房价”得到了相对的遏制,几乎有整整二年的时间基本无新的政策升级,但国务院及相关主管部门N次声明“持续调控”。
而三年来的事实证明,尽管楼市高房价是被遏制住,但上届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并没有“全身而退”,而且也不太“体面”。缘何?调控三年,楼市所反映出来的实情是上涨预期从未退缩,相反是不断地增加。整体楼市房价在一、二线城市有局部回落,短时期量价双跌,但新的矛盾从未停止,开发量的减少,供需矛盾的突出,刚性的市场需求以及国人买涨不买跌的从众心态,房价下降幅度基本有限。至今,国内70余大中城市刚需预期依然十分强烈。
不知为何?每一次调控新政推出,政策之手总会制造出一些奇特的社会现象,令购房者神经一次次高度紧绷。国五条推出后,全国出现“离婚潮”现象,可想而知,房地产与中国老百姓已经是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房地产对市场经济的驾驭力度。新政出台,买卖双方力图在税收措施正式实施前成交,离婚成为购房者和卖房者的上策。俗语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离婚对策虽然相对“残酷”,但也让民生十分无奈。同时,楼市量价再度攀升,又显示了国人的住房价值链与居家财富是何等的密不可分。
国五条及其“所谓”细则的推出和实施的本意,目的当然是想给有些发昏的楼市降温,但是,2013年3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所出现的“恐慌”现象,恰恰证明了政策的反向效应。二手房交易的最佳平台,房产中介为钻政策空子,为离婚潮推波助澜,“怕被税上”成为国五条以来最大的民生心理障碍。
按惯例,国五条之后,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地方版“国五条”,这些地方版“国五条”除了附和“国五条”之外,无不显示出浓重的“博弈”气息。房地产对地方政府而言,是最大的生财之道,岂有自拆墙脚的道理?2013年3月以来,地方版“国五条”扎堆亮相,微调微控成为主流现象,相当部分例如武汉、南京等多个著名二线城市,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多未涉及敏感问题,细则出奇的大同小异。就目前楼市而言,要指望国五条或诸多地方细则,来改变未来房价预期,基本没辙。